支撑设置

底筏设置

模型抬升高度

模型最低点与平台之间的高度距离。

底筏形状

滑板

参数说明
底筏面积比例 (%)设定底筏的面积比例,该值为底筏总面积相对于模型向打印平台投影总面积的比例
底筏厚度(毫米)底筏的厚度尺寸
底筏高度(毫米)底筏的高度尺寸
底筏坡度 (°)底筏侧面与打印平台的倾斜角度

十字网络

参数说明
底筏面积比例 (%)设定底筏的面积比例,该值为底筏总面积相对于模型向打印平台投影总面积的比例
底筏厚度(毫米)底筏的厚度尺寸
网格边长(毫米)网格型底筏的单个网格边长
网格宽度(毫米)网格型底筏的网格边横向宽度

六角网格

参数说明
底筏面积比例 (%)设定底筏的面积比例,该值为底筏总面积相对于模型向打印平台投影总面积的比例
底筏厚度(毫米)底筏的厚度尺寸
网格边长(毫米)网格型底筏的单个网格边长
网格宽度(毫米)网格型底筏的网格边横向宽度

底部相连

参数说明
底筏厚度(毫米)底筏的厚度尺寸

支撑设置

支撑配置

您可以在此处 添加导入 导出 保存支撑设置。

点击 图标可直接打开“增强自动支撑”设置的对应位置。把鼠标悬浮在配置参数的图标 上,将弹出对于该配置的可用操作, 重命名, 导出, 重置, 删除。

基础设置

顶部接触直径

支撑顶部的直径。

0.3mm
0.6mm

角度

允许自动支撑的模型表面(切平面)与平台之间的最大角度。

30°
60°

接触点间距

接触点间距是支撑顶部之间的距离。

1.0mm
0.5mm

中部支撑间距

任意两个中部支撑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。

10mm
5mm
提示

接触点间距和中部支撑间距是影响支撑密度的两个重要参数。他们的值越小,支撑越密集。

高级设置

顶部

参数说明示意图
接触形状支撑与模型接触的形状。N/A
接触直径支撑与模型接触的直径尺寸。
接触深度支撑与模型接触的深度尺寸。
参数说明示意图
连接形状顶部支撑主体的连接形状。
顶部接触直径顶部支撑主体上端的直径尺寸。
底部接触直径顶部支撑主体下端的直径尺寸。
连接长度顶部支撑主体的长度尺寸。

中部

参数说明示意图
形状中部支撑主体的形状。
上端直径中部支撑主体上端的直径尺寸。N/A
下端直径中部支撑主体下端的直径尺寸。
角度中部支撑主体与顶部支撑主体之间的最大角度。N/A

小柱子是一种用于支撑小空间的支撑结构,小柱子的两端都与模型表面相连。

参数说明示意图
小柱子接触形状小柱子接触部分的形状。
直径小柱子的直径尺寸。
上端接触深度小柱子的上端与模型接触的深度尺寸。
下端接触深度小柱子的下端与模型接触的深度尺寸。

底部

底部支撑包含在平台上生成的部分和在模型上生成的部分。

参数描述示例
平台接触形状底部支撑与打印平台接触的形状。
接触直径底部支撑与打印平台接触的直径。
厚度底部支撑与打印平台的厚度。
注意

以下选项用于在模型上生成的支撑的底部,也就是说,支撑的两端都与模型接触。它们在“编辑”模式下不可用,您需要切换到“添加”模式才能使用它们。

参数描述
模型接触形状支撑底部与模型接触的形状。
接触直径支撑底部与模型接触的直径。
接触深度支撑底部与模型接触的深度。
接触点支撑底部的接触点数。

底筏

参数描述示例
底筏形状底筏的形状。
底筏面积比例(%)

底筏的面积比例,该值为底筏总面积占模型向打印平台投影总面积的比例。

底筏厚度底筏的厚度。
底筏高度底筏边缘的高度。
底筏坡度(°)底筏侧面与打印平台的倾斜角度。
网格边长网格型底筏的单个网格边长。N/A
网格宽度网格型底筏的网格边横向宽度。N/A

更多支撑设置

入口
支撑设置面板
支撑设置
>
高级设置
>
更多设置
参数组参数说明
尺寸设置交叉结构直径交叉结构的直径
小柱子最大长度

小柱子的最大长度。当支撑的总长度不超过小柱子最大长度时,两端都接触模型表面的支撑将按小柱子直径确定尺寸。否则,支撑的尺寸将基于顶部接触直径。

支撑底部凸台高度支撑底部凸台的高度尺寸。
支撑底部凸台直径支撑底部凸台的直径尺寸。
自动/手动支撑启用交叉结构启用/关闭主干支撑之间的交叉结构。
交叉生成起始高度 (相对平台)

生成交叉结构支撑的最低起始高度值。当支撑顶部接触点相对于平台的距离值大于该设定值时,才会与相邻的支撑形成交叉支撑。

交叉结构的最小间距 (Z)在 Z 方向上相邻交叉结构的最小间距。
交叉结构的最大间距 (XY)相邻支撑允许自动生成交叉结构时在 XY 水平面上的最大距离值。
双向生成交叉结构

手动添加的支撑时,所加支撑与其两侧相邻的支撑之间自动生成交叉结构。

腔体内生成支撑启用/关闭封闭腔体内生成支撑。
模型与支撑主干的最小间距

当支撑主干落于平台时,支撑主干在 XY 水平面与模型的最小间距。

支撑主干与触点间最大水平偏移量

落于打印平台的支撑的主干与模型触点在XY水平面的最大水平偏移量。自动/手动添加支撑时当落于平台的支撑满足该偏移设定值时,会生成落于打印平台的支撑,当不满足时则不会生成落于打印平台的支撑。

中部支撑下端直径起始生效高度

中部支撑下端直径参数值生效的参数设定,只有当支撑高度值大于该设定值时,下端直径值才会生效。当下端直径设定值不生效时,下端直径尺寸会按照上端直径的设定值执行。

增强自动支撑

启用/关闭增强自动支撑。共有三种增强模式:独立强化(IR)、 三角强化(TR)全局强化(GR)

支撑间距分布模式

根据支撑点间距和中部支撑间距设置,按照圆形或方形的排列模式自动生成支撑。

自动吸附启用/关闭小柱子自动吸附功能。
吸附半径自动吸附的最大半径。
吸附角度自动吸附的角度范围。
边界支撑添加模式

选择边界支撑的添加模式。边缘相切:支撑的边缘与模型边缘相切。中心重合:支撑的中心与模型边缘重合。

增强自动支撑

添加自动支撑时,一些孤立支撑主干会自动增加辅助支撑,并生成连接结构。

三角强化 (TR)
全局强化 (GR)

自动支撑

自动支撑模式

入口
快捷键
Ctrl
+
TAB

自动支撑有三种模式:+全部+平台+悬空

+全部 允许支撑在模型表面生成,而 +平台 只允许支撑在平台上生成,+悬空 则可以在悬空区域添加支撑。

自动支撑类型

自动支撑类型有:树杈、关节、自适应、垂直、竖直和小柱。

从中选择您想要的支撑类型,点击“自动添加支撑”按钮,将自动生成对应的支撑类型。